香港  北京 上海  广州  深圳   厦门   杭州   沈阳   成都   大连   郑州   美国  澳大利亚  新西兰  新加坡  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全国免费热线:4008-303-103
香港总部: 00852-2868-9200

“父母?子女?”——谈在美中国一代移民的困境

分享到:
2014-07-29

“父母?子女?”——谈在美中国一代移民的困境

  【小编有话:小编不算一代移民,只算是来美求学后漂在这与家乡与隔海相望的异国的一朵浮萍罢了。但是,即使是一朵小小的浮萍,也有自己的烦恼。

  父母的发上渐染风霜,作为独女不能相伴左右,却只能通过小小的一方手机屏幕听着他们“要吃饱穿暖注意身体”的声声叮嘱;老外婆愈发年迈,已记不大清琐事,母亲去探望时却每每埋怨“就一个女儿,还要送那么远,害得我也看不着”;好友散落天涯,幼时的闺蜜已走出小小山城,在日本,在上海,在杭州,在美国,为各自的梦想奋斗努力;独身洛城,远离亲人、朋友,身边唯有一小猫陪伴,却自幼多病,不免忧心多牵挂。

  人生不易,对于在美的中国一代移民来说,浓重的乡愁,断根的疼痛,文化的冲突,一切的一切,似乎变成了一种困境,让人深陷其中。】

  【侨报网综合报道】据2014年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》,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移民输出国,“移民赤字”现象凸显。而美国作为中国海外移民第一目的地,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移民数据办公室报道,仅2013年,就有71,798名来自中国的申请人获批美国绿卡,占2013年绿卡获批人数的7.2%。随着移民热的持续升温,在美中国一代移民所面临问题也日益明显。

  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

  网上流行一道数学题:“我妈妈20岁生下我,以前的20年,她每天都能看到我,现在我20岁了,已经半年没有回家看她。而她40岁了。妈妈如果可以活100岁,那么她还可以活60年。我如果再这样半年回家看她一次,我这一生,妈妈这一生,就只有120次机会见面了……”还有一首写在某养老院墙上并曾在网络上流传的诗歌:“孩子!如今,我的脚站也站不稳,走也走不动了,所以,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,陪着我,慢慢的,就像当年,我陪着你一步一步地走。”这都反应了当今社会上对于“如何尽孝”这个问题的一种思考。

  孔子有关孝道的论述很多,而流传最广的要数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(里仁篇),直译为,父母在世时,不出远门去求学、做官。但是,现在移民越来越热,为念书,为工作,为爱情,或为自由故,那么这句话在当今社会还适用吗?

  据新浪网报道,中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曾提出,不比这句话提出的时代,现今社会交通发达,飞机、高铁、动车构成的交通网四通八达,可能子女远游归来之时,父母还是心情欢畅的。于丹提出,理解“孝”字,按中国的话来说是“百善孝为先,论心不论迹”。那何为“心”,何为“迹”呢?孔子用简单的两个字回答了这一问题——“色难”,千孝万孝不及给爹妈的心意和好脸色。于丹曾聚过一个例子,给父母买豪宅,包飞机去旅游,或者给父母请保姆,再加上每月好几万的零花钱;或是一个下岗工人,和父母挤在几十平的房子里,和父母天天在一起,伺候他们,给父母捶背洗脚,哪一个更孝顺呢?

  这样就又回到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这句老话上了,不离父母身边,能为父母做的自然就多了;而“远游”了,即使有心,真正能做的也少了。而在美的中国一代移民,为了自己的梦想,为了自己的孩子,选择远离家乡,扎根这异国他乡,内心的苦闷,想必也是浓重的。

  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

  《孔子家语》中,丘吾子曾道: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意思是子女希望尽孝时,父母却已经亡故。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,在美的中国一代移民也是费尽了心思,其中的一个方法便是把双亲接到美国养老。但是,这样真的行得通吗?

  2014年1月7日上午,南加州阿凯迪亚市,一位来自天津的老人朱立在家中用利刃刺死41岁的来自哈尔冰的华裔儿媳李晓琳,随后被捕,案发时,被害人的婆婆和两岁儿子也在家中,目睹了悲剧的发生。10日,被关押在监狱的朱立在牢房上吊自杀。

  这位朱姓老人是来美国投靠唯一的儿子的,虽然他在附近社区也有兄弟姊妹,但是他还是很不喜欢美国的生活。他曾多次表达想回大陆,但是在大陆的房子又被卖掉,从而导致家人“反目”。这一新闻让很多想移民的中国人和当地的华人震惊。震惊之后更应该深思,这一事件透露出很多以前考虑不到的问题。

  老人的“孤岛”心理

  一家三代生活在一起,矛盾在所难免的。即便他们都在国内,争吵也避免不了。但是在国内,在老人熟悉的环境里,老人有自己的倾诉出口,或是亲友,或是朋友。但是在美国,环境陌生,而儿子儿媳都已习惯了美式生活,矛盾更易变得尖锐和不可调和。周围是自己不熟悉的环境,在家也感受不到温暖,这样的“孤岛”心理就会产生出一系列的问题。

  老人的“被剥夺感”

  以上述的朱性老人的案件为例,当初朱老先生为让儿子出国已做出巨大牺牲。而后来,儿子和儿媳让他来美国一起生活,又卖掉了他的房子。或许,儿子原本是一片孝心,甚至不让他回国也是孝心,担心他回去孤苦无依。但在老人看来,却并不是这样。他会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,而且年龄越大的人这种想法往往越强。还有一种情况,一些老人在国内也曾是事业有成,曾经在职场叱咤风云,来美国以后,却因为语言不通,只能帮儿子女儿带带孩子,曾经的风光被强制剥夺了,这样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。

  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但是双亲健在时如何去“养”,对在美中国一代移民来说,也是一大困境。

  为儿来,儿渐远

  很多人移民是为了孩子,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,移民就是为了下一代而放弃上一代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周敏著教授曾提出,在美国华人移民家庭,儒家传统的孝顺、好学、刻苦、自律通常被用作教育子女的规范和行为准则。然而,维护中华传统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执行此类家教并非易事。因为在美国出生的二代移民接受的是纯西方的教育,思维方式和美国人无异,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基础。而一代移民拥有的是中式传统思维方式,这便使得华人移民家庭中既有父母子女量待见的代际冲突,更有移民家庭特有的跨文化冲突。

  获得2012年科幻文学大奖的英文短篇作品《折纸》(The Paper Menagerie)讲述一个一个河南农村姑娘在中国大饥荒时代里为保生存,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成为邮购新娘的故事。她与美国丈夫生了孩子杰克,经常折纸老虎纸动物逗杰克玩,而这些魔术般的折纸,能活动能吼叫。直到杰克逐渐长大,环境影响下开始抗拒自己的中国乡下妈妈,不允许妈妈说中文,不吃她煮的中国菜,最终妈妈得病郁郁而终。情节简单,却展现了美国移民与后裔融入社会的艰难过程,及一代移民与二代移民间的文化冲突。

  很多在美的一代移民为了日后子女的教育,来到美国,最后却发现,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与自己却渐行渐远,这也是他们面对的又一大困境。

  移民并非易事。对于父母,若同在美国聚在一起,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;而天各一方,更是骨肉相离之恸。老人在受人欣羡的同时又承受着痛苦。对于子女,在中国,想让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;在美国,却因为文化冲突也头疼不已。孩子在承载父母众望的同时也可能受到因华人的面孔而带来的歧视。而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,这些困境如何挣脱,却还是没有最终的解答。

美亚置业集团